當淨零碳排、CBAM、TNFD、人權等快速變化的永續趨勢,讓企業陷入一場永續標準的拼圖競逐(Puzzle)。根據 DOMI 綠然今年七月針對七十三家中小企業進行「中小企業永續轉型」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永續轉型常見阻礙為:國際 ESG 趨勢變化太快、知識資訊量太大,企業追趕不及(29%);組織內部推動不易(26%);企業高層不重視或不支持、與預算有限並列(15%)。亞洲B型企業運動共同創辦人暨 DOMI 綠然執行長 連庭凱也綜整調查結果:「企業永續轉型的三大困境:沒頭緒、沒人、沒錢。當企業資源有限,未先釐清『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並定調策略方向,就容易落入無盡的永續標準拼圖競逐,並衍生出『人』與『錢』無法有效配置與持續不足的惡性循環。根本解決之道在於轉換思維,視永續是一趟歷程,並確保與商業模式之間的整合。」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也回應,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趨勢,全球與台灣政府都提出許多政策來支持與協助企業 ESG 轉型。但永續十年來進展依舊緩慢、且近年來企業更出現集體「碳」傾斜狀況,背後代表著企業不能停留在「Do 永續」而已,更要「Be 永續」,當「永續」能跟國家、城市、企業自身營運及商業模式整合時,才能達成長遠且有效的永續轉型。
DOMI 綠然攜手瑞典永續研究學者葛明伊(Miriam Garvi)整合理論與雙方十多年於全球推動永續的實務經驗,共同編撰全台首本《永續商模歷程白皮書》。文中指出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現階段最大驅動力來自「合規」,雖有降低交易成本的益處,但很多時候永續工作者及利害關係人並無法看得到清晰的「企業立命」(Purpose)和永續發展方向,也限制了有意義的參與。
Patagonia 亞洲環境長暨品牌責任長暨 B Market Builder Japan 理事篠健司也分享,Patagonia 一直以來定義的使命是打造最好的產品並造成最少的傷害,用商業去激發並執行解決環境危機的行動方案2022 年創辦人喬納德及其家人將公司的所有權轉移到新成立的 Patagonia Purpose Trust 和非營利組織 Holdfast Collective,確保 Patagonia 集團下所有利潤將用於氣候變遷並保護全球未開發土地。企業立命概念正式在集團內外部成為溝通核心,並將其定調為「我們致力於拯救地球家園的事業」。篠健司表示:「企業立命改變了 Patagonia 內部看待自身的方式,從原本是關於企業自己本身的高標要求,轉換至對整個地球家園的當責時,同事們更感受到捨我其誰的意義感,而這是很深層的內心改變。」他也舉例,在企業立命驅動下,Patagonia 不只是致力於推動材質最環保的衣服,設計部門同事更聚焦思考「如何讓衣服能穿得最久」,即使這意味著減少銷售量。財務部門同事則開始自發性討論「如何評量公司的非財務表現」,進而建立連結永續績效的指標,而這不在工作要求中。當使命是關於企業本身,企業立命則更開放式、讓供應鏈、生態系都能共享,在此一思維下,與供應鏈共享技術、或其他產業的跨域合作都成為新方向。篠健司也不諱言現除了服飾供應鏈,也常來台灣找尋不同產業合作可行性,因為當 Patagonia 希望的是拯救地球家園,所有產業與企業、所有人都有機會帶來不一樣變革。
相較於國外以及大型標竿企業案例,台灣高達九成為中小企業,因此更需要專屬的 ESG 轉型策略與解方。葛明伊於白皮書中寫道:「面臨現代永續挑戰時,重新定義企業營運方式不僅僅需要漸進式的改變;而是戰略性地重新定義其組織或行業;即使是較小企業也能推動變革。」連庭凱則以方程式來說明「永續商模歷程」如何帶動企業轉型,達成「商業價值」與「永續影響力價值」的雙重高峰,其中三大關鍵在於:協助企業釐清與定調「企業立命」(Purpose)、以人性出發的創新技術應用(Techonology),最後透過意義融入企業文化(Meaning)由內而外加乘永續競爭力。逾六十年的潤滑油傳產企業祥成行,透過界定企業立命(Purpose)-如同潤滑油一般,雖然小,但沒有它無法好好運作。祥成行理解自己在供應鏈邁向永續上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並積極進行組織碳盤查與導入碳中和,除了新技術外,更讓利害關係人明白產品與技術本身會創造的社會代價-產生的碳與對環境的影響。祥成行進一步由「人」的角度出發,啟發同事們採取永續作為-日常的減碳意識與行為。最後內部由下到上推動「Caring Points」機制,獎勵各種永續行為,成為企業文化。
為回應企業永續轉型痛點,DOMI 綠然搶先公開全台首創「永續商模歷程平台」,透過專業顧問與教練,為企業打造專屬歷程,提供陪跑夥伴長期支援,擺脫盲目摸索與資源不足困境。循序漸進帶企業找出企業立命、與永續商模歷程指引,透過工作坊、環境社會體驗、教練會議等方式,協助建構永續領導力及推動團隊,成功踏入永續商模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