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深入研究海洋性藍碳超過15年,成功證實海洋浮游動物代謝的「糞粒」是海洋中主要的顆粒有機碳,並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洪教授強調,與廣為人知的濱海藍碳(如紅樹林、海草床、鹽灘地)不同,真正負責吸碳的「幕後高手」是肉眼難以看見的海洋浮游生物,包括所有死亡顆粒及其「糞粒」。

國立中山大學的新聞稿指出,為解決全球氣候暖化,許多國家已提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期望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為此,洪慶章與海軍軍官學校副教授施詠嚴組成了跨校、跨國的研究團隊,首次對台灣的「自然碳匯量」進行全面性盤查,藉此呼籲政府重視海洋性藍碳的重要性。

洪教授進一步解釋,光線可穿透海平面以下約150公尺,海洋浮游植物在此區域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進入食物鏈後被浮游動物捕食,並代謝形成糞粒,將微藻轉化為顆粒有機碳,這些顆粒隨後沉降至深海或海底沉積物中,儲存數十年至數百年,成為藍碳的重要「生物幫浦」。(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