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撈減量優先!大型魚類成為固碳關鍵

海洋是重要的碳匯,每年吸收約25億噸碳,佔人類排放量的22%。大型魚類如鯨魚也是碳的保存者,一條大型鯨魚能儲存33噸二氧化碳,超過許多陸生植物。鯨魚屍骸還能滋養浮游植物,供應世界50%的氧氣和捕捉370億噸二氧化碳。

然而大型魚類的數量已減少至工業捕鯨前的25%,過度捕撈導致大量藍碳流失,並增加漁業的排碳量。許多國家的非法和有害漁業補貼也加劇了過度捕撈問題。透過保護海洋資源和禁止補貼,可以減少藍碳的減量問題。

過漁讓「藍碳」消失!世界前十大有害漁業補貼國家,台灣也上榜

(引文來源:完整新聞連結

大型魚類屍骸如何成為固碳要角?

海洋作為自然碳匯(carbon sink)的重要儲藏庫,每年約吸納25億噸的碳,佔人類排碳量22%。沿海植被的碳封存潛力相當驚人,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三者共可儲存超過55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超過海洋總儲碳量的50%。大型魚類如鯨魚,一生中捕捉的碳也不能小覷,甚至遠遠超過許多陸生植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9年報吿指出,每條大型鯨魚平均能儲存33噸二氧化碳,相較之下一棵樹每年只吸收48磅(約22公斤)左右。當鯨魚綿長的壽命走到終點,死後沉入海底,其屍骸保存的碳能夠在深海維持數百年,不會逸散到大氣中。

鯨魚屍骸分解過程中滋養的浮游植物也是固碳好手。全球浮游植物每年供應世上50%的氧氣,同時也捕捉37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四座亞馬遜雨林的固碳量。由於鯨魚的排遺含有鐵、氮等各種浮游植物需要的物質,牠們在海洋中無論水平或垂直移動,都能大幅促進浮游植物生長。

可惜的是,20世紀全球鯨魚總量相比工業捕鯨前(約400~500萬頭)已減少至低於25%(約130多萬頭),體型最大的藍鯨數量更低於3%。

過度捕撈如何令「藍碳」減量?

鯨魚與其他大型魚類的銳減,不僅是過度捕撈的後果,也代表人類每年從海裡撈出許多「藍碳」,無疑是暖化的隱形兇手。

圖/鯨魚與其他大型魚類的銳減,不僅是過度捕撈的後果,也代表人類每年從海裡撈出許多「藍碳」。Unsplash by Snappy Shutters 

2020年一份重要研究顯示,每年有大量可保存藍碳的大型魚類經漁業活動撈盡,而整個漁產業從捕撈、處理到消費漁獲的同時,又排放更多二氧化碳。該研究「讓大型魚類回歸大海:漁業如何阻礙藍碳儲存」(Let more big fish sink: Fisheries prevent blue carbon sequestration—half in unprofitable areas)統計了長度30公分以上的旗魚、鮪魚、鯊魚、鯖魚等大型魚種,發現牠們每年儲存的碳能達到7億噸,貢獻量非常驚人。

研究指出,在1950~2014年間,全球漁船捕撈的大型魚種,換算成牠們一生可儲存的藍碳量,約等於3750萬噸,其中約2180萬噸是可以沉至深海的碳。此外,因為漁船動力來自化石燃料,每撈起1公噸漁獲約產生1.9噸二氧化碳,估計自1950~2014年,漁船本身排放的碳達1.65億噸。加總起來,這段期間漁業的排碳量高達2億噸。光是2014年一年的碳排量就達2040萬噸,相當於450萬輛汽車一年排放量。

若從公海海域分析,太平洋撈出的藍碳佔全球總量71.1%,其中49.1%來自南北緯10度以內的赤道海域。若以各國漁船來看,藍碳消耗最大的前三名分別為日本(22.2%)、印尼(6%)與台灣(5.1%),再加上菲律賓、西班牙、美國、厄瓜多、中國、南韓與泰國,從1950年起,這10國撈上岸的藍碳共佔全球總量的62%。

延伸閱讀:海草床「藍碳」助減碳,竟每年消失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