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抵換專案面臨多重挑戰
根據世界森林觀察機構(Global Forest Watch)發布的統計地圖顯示,2001年至2019年森林每年平均排放81億噸二氧化碳,同時每年吸收160億噸二氧化碳。森林作為一個動態生態系統,具備負碳的功能,在減緩氣候變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然而,森林碳抵換專案發展面臨著方法論、社會經濟和執行等挑戰,需要綜合解決這些問題以實現永續發展。透過將森林碳抵換信用額度視為林業產出的重要產品之一,並建立提升林地收益的商業模式,可以推動專案的發展並確保社會分配正義和執行層面的落實。
隨著氣候危機持續升溫,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人們希望藉由碳抵換專案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森林碳抵換具有很大的潛力。然而,這項專案面臨著方法論、社會經濟和執行等方面的挑戰。
就方法論挑戰而言,外加性和持久性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外加性是指如果沒有抵換專案,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會減少;持久性則是指專案持續封存或儲存碳的能力。
然而,在台灣目前的自願性碳標準主要著重於解決方法論挑戰,對於社會經濟和執行方面的挑戰尚未給予足夠重視。建議將森林碳抵換信用額度視為林業產出的重要產品之一,並構建提高林地收益的商業模式,避免依賴傳統的政府補貼政策。同時,需要提升國內的森林經營和監測技術能力,增加林業收入並降低人力成本,以確保抵換專案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來說,森林碳抵換專案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需要綜合考慮方法論、社會經濟和執行方面的因素。台灣應該更加重視社會經濟和執行方面的挑戰,將森林碳抵換視為林業產品之一,並制定相應的商業模式,以實現專案的可持續發展。
綠碳救地球!森林碳抵換專案的現況與挑戰
(引文來源:完整新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