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推動能源轉型 擬2027年前解禁核能

義大利環境與能源安全部長弗拉廷(Gilberto Pichetto Fratin)表示,政府計畫於2027年底前完成相關立法,使禁核近40年的義大利有望重啟核能。他強調,核能不會取代再生能源,而是與其相輔相成,以確保能源組合的平衡與永續性。首項法案預計在兩週內提交內閣批准。
布農部落的永續實踐:武陵村打造低碳綠色家園

台東縣延平鄉武陵村,布農族語稱為「布谷拉夫」,意指寬廣平坦的原野。近年來,部落面臨人口流失與農業人力短缺的挑戰,為振興社區活力,當地積極推動布農文化傳承與低碳旅遊,並落實各項環保措施,成功獲得環境部低碳永續家園認證。透過植樹造林、廢棄木材回收再利用,以及發展綠色旅遊,武陵村不僅保育自然環境,也為社區帶來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半導體產業邁向零廢棄 台積電、聯電推動循環經濟

晶圓代工產業積極推動「零廢棄」目標,打造循環經濟模式。台積電台中零廢製造中心於2023年11月正式營運,估計每年可減少環境成本15億元;聯電則預計於2024年啟用南科循環經濟資源創生中心,每年可創造1億元綠色經濟產值。這些設施的投入,將有效減少半導體製造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並提高資源再利用率,為產業鏈建立更永續的運作模式。
台灣首度引進永續航空燃油 迎接綠色飛行時代

為響應全球減碳趨勢,交通部民航局宣布,2025年將首次在台灣國籍航空飛機上引進永續航空燃油(SAF),並以2030年達成5% SAF使用率為目標,鼓勵航空公司積極參與永續轉型。廢食品油回收解決方案提供商永瑞董事長林修安指出,航空業佔全球碳排量近5%,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已設定逐步提高SAF使用比例的目標,以減少航空業對環境的衝擊。
從餐桌開始減碳:環境部推動低碳飲食指南

全球暖化日益嚴峻,根據聯合國研究,農牧業相關排放約占全球溫室氣體的18%,顯示食物系統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聯合國近年來積極倡導從飲食行為減少碳排放,而台灣環境部也推動低碳飲食指南,希望透過日常飲食改變,降低環境負擔。
環境部發布的《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規劃了一日三餐的飲食建議,鼓勵民眾選擇當季、適地生產的食材,以減少農業種植或畜牧飼養所需的能源與用水。
元太電子紙推動智慧交通 再生能源實現淨零願景

電子紙廠元太科技持續深化綠色創新,不僅提前達成全球營運據點 59% 電力來自再生能源,更推出100%採用再生能源的智慧公車站牌電子紙。該產品無需接入市電,結合太陽能供電設備,不僅實現低碳運作,更成為全球首款獲得國際暗空協會(IDA)認證的顯示技術,展現比紙張與傳統液晶顯示器(LCD)更顯著的節能效益。
從快時尚到慢時尚:林純瑜的永續設計之路

畢業於實踐大學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的林純瑜,曾在台北的顧問公司分析服裝流行趨勢,後來選擇辭職返鄉,在彰化鹿港創業。最初,她的工作室專注於手工訂製襯衫,但在向當地西裝訂製店請益後,發現市場需求有限,創業挑戰遠超預期。因此,她開始思考如何將服裝產業的剩布資源化,發展更具永續價值的產品。
旅宿業取消一次性備品 環保減塑引發兩極反應

自 2025年元旦 起,台灣觀光旅宿業將全面取消提供 一次性備品與小瓶裝盥洗用品,違者將受罰。環境部估算,此政策每年可減少 4.6億個小瓶裝備品,減塑重量約 2,100公噸,並減碳約 2,500公噸。小瓶裝洗髮乳、沐浴乳改為大瓶裝後,塑膠使用量可望減少 30%,為旅宿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
台灣氫能布局啟動 中油首座加氫站將營運 台電擴大試驗

在全球減碳趨勢下,氫能成為關鍵解方,台灣由國營事業帶頭推動,全面布局氫能基礎設施、供應與應用領域。經濟部已與台電、中油等成立氫能推動小組,目標2050年氫能發電占比達10%,並積極發展綠色運輸。台電預計於今年5月將燃氣機組混氫比例提升至15%,加速技術驗證;中油則肩負「氫能供應商」角色,台灣首座加氫站確定落腳高雄楠梓,預計今年營運,並支援交通部的氫燃料電池大客車試辦運行計畫。
芬蘭「棍子與紅蘿蔔」策略借鑑:台灣能源轉型的啟示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力拚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與芬蘭2035年的目標相比,台灣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芬蘭駐台代表羅瑞(Lauri Raunio)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確實展現決心,且有具體計畫在推進,但要確保穩定供電,仍需規劃適切且平衡的能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