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對房價影響遭質疑
為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國內計劃在2024年開始收取碳費。然而,關於此舉導致房價上漲三到四成的論點,確實是缺乏根據的話術。房價的成本結構是關鍵所在,據分析,即使建築成本因碳費上漲,也只會占房價的一小部分。
此外,囤房稅2.0和新青安房貸等新政策對打炒房效果有限,考慮買房時應基於現實需求和財務狀況,而不是僅僅追逐漲價空間。
2024開徵碳費,房價大漲三成?一文破解房仲話術
(引文來源:完整新聞連結)
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國內預計2024年開徵碳費,房產界不少房仲、建商、房地產專家,開始流傳房價可能因此攀漲三~四成,並要民眾趕緊進場買房的說法。究竟是真是假?
國際超級房仲創辦人Zack(李昌鵬)接受《遠見ON AIR》邀請,由《遠見》副總編輯林讓均主持,詳細解析碳費對房地產的真實衝擊和影響。
Zack首先針對房價因政府收取碳費而即將大漲的火熱傳聞大力駁斥,「這就是一個標準的話術,而且是毫無根據的話術。」他指出,愈來愈多民眾被這樣聳動的話術吸引且深信不疑,但只要進一步去瞭解國家政策方向和分析房價的成本架構,就能輕鬆破解話術。
房價漲幅怎麼計算?拆解成本結構,真實數字非35%
房產界甚至有高層表明房價會隨著碳費上漲35%,對於如此精確的數字,Zack回應表示沒有任何一家權威機構或是調查數據,能證實這樣的言論。
事實上,建商並非政府立即開徵碳費的對象,處於海嘯第一排的是重工、石化等高排碳產業。不過,有民眾擔心水泥建材也會受影響,對此,政府也有提供優惠減免申請以降低碳費成本。
收取碳費之後,建築成本恐跟著提高,但房價上漲的幅度是否有三~四成這麼可怕?Zack指出,關鍵之處在於房價的成本結構。
例如,買新成屋或預售屋,其中土地成本占將近40%~50%;其次,建商的毛利率大約會落在25%~40%。假設以土地成本40%、建商毛利率35%來計算,總價1,000萬的房子,土地成本約400萬,建商拿走350萬繳交員工薪水、辦公室費用、股東分紅等,剩下的250萬(25%)則是建築相關成本。
因此,若是碳費導致原物料等建築成本上漲,也只是房價25%占比部分的上漲,並不代表房價總價會有等比例的增加。也就是說,如果原物料成本上漲10%,要再乘以25%,反映到總價上來說,即是增加25% X 10%=2.5%,而不是直接漲10%。
Zack更舉美國為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研究碳費課徵對美國的通膨及各項影響,他們評估對房地產的影響只有0.7%,房價只會上漲千分之七,也就是每1000塊裡只會漲7塊。
「0.7%與傳說的35%『天差地遠』,不要輕易相信房仲話術!」他特別提醒,一些房仲跟代銷並不完全懂房市和房價走勢,因此進行房地產相關交易前,民眾一定要自己再多做功課,將房價成本結構弄清楚。細項的成本漲幅,絕對不會等幅反映在整體的房價上。
囤房稅2.0、新青安房貸上路,打炒房新政策有效嗎?
除了近期熱門的碳費議題外,囤房稅2.0也成為房市關注重點,Zack認為此一新制對抑制房價實際效果並不大。因為,持有稅並沒有拉高到讓屋主囤房子會痛到趕緊出售,屋主反而繼續持有並將成本轉嫁到房租上,讓租客吸收。
另外,租金補貼和新青安貸款等新政策,看似減輕房客的租金負擔、降低買方的房貸門檻,卻對打炒房沒有太大助益,因為最後金錢還是流向房東和建商的口袋。
而且,降低房貸門檻,並把還款年限展延到40年,恐怕會導致更多「蝸牛族」,讓更多民眾扛上不必要的房貸負擔。
Zack表示,新加坡的政策是國民買房子要加20%的稅,意即買一間1000萬的房子,要再繳200萬的稅給政府,因此買房族必須要有一定的資金水位,透過抑制買房需求,來達到市場供需平衡以及合理房價。不過,Zack也認為這樣的政策,在台灣相當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