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age 27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國立中興大學與台灣大哥大簽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與企業ESG合作」夥伴關係備忘錄,攜手推動國家公園自然資源保護。此次合作呼應台灣2050淨零轉型的「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展現多方協力在碳減排與生態保育的努力。
聯合國最高司法機關「國際法院」(ICJ)將於明日啟動歷史性公聽會,計畫制定一份「法律藍圖」,指引各國在保護環境免受溫室氣體破壞時應承擔的法律義務,以及未履行義務可能面臨的後果。該公聽會將持續至本月13日,來自98個國家將提出對抗氣候變遷的責任與對策建議,這將是國際法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的重要一步。
泰國政府計劃至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30%至40%,並積極推動開徵碳稅政策以實現短期減碳目標。泰國財政部稅務署署長庫拉雅在205永續論壇上表示,該政策將透過調整石油和燃油產品的賦稅結構,將碳稅結合其中,確保消費者與業者的負擔不會增加,並根據碳排放量差異設定不同的稅率。此提案將於11日提交內閣會議討論並尋求通過。
亞馬遜計劃在資料中心試用由AI設計的新型碳移除材料,以應對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碳排挑戰。新創企業Orbital Materials的執行長高德文表示,這種材料具有獨特的原子結構,像「原子等級的海綿」,孔洞設計能有效捕捉二氧化碳,且不會與其他物質反應。此技術的創新展示了AI在設計永續解決方案中的潛力。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宣布推出首條「碳註銷」遊程,將永續旅遊理念融入行程設計。透過電動輔助自行車、電動船和步道健行等低碳交通模式,結合食農教育與在地文化,旅客能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體驗日月潭之美,同時減少旅遊碳足跡,促進永續發展。該行程由台灣觀光創新協會計算碳足跡,並由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永續觀光研究中心進行查核,全面實現低碳化的旅遊模式。
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可能最快於2024年達到峰值,較原先預估提前。這一轉變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電動車銷售激增和經濟增速放緩,導致交通用油需求減弱。今年7月,中國純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的銷售首次超越傳統燃油車,進一步降低煉油廠對進口原油的需求。
根據倡議組織「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的研究,全球航空公司在採用永續航空燃料(SAF)的努力仍然不足。目前,SAF僅占全球航空燃料使用量的1%,若航空公司希望實現減排目標,需大幅增加SAF的使用量。然而,SAF的成本高於普通航空燃料的2至5倍,成為其推廣的重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