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會議(INC-5)歷經7天44場討論,吸引170多個政府組織及400多名觀察員參與,於日前閉幕。由於歐美國家與產油國在多項議題上存在分歧,最終未能就公約內容達成共識,僅以「主席文本」約定明年再度召開會議繼續談判。環境部表示,台灣將以此為契機,於明年邀集各界討論至2035年的減塑期程。
環境部於日前舉辦「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並邀請參與韓國會議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分享觀察。他指出,公約草案中的32條條文涉及多項爭議,特別是第3、6及11條,涉及塑膠產品管理層級、標準及多邊機制資金援助。這些議題均需兼顧各國國情與能力,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如何推動轉型上,意見分歧尤為明顯。
樊國恕進一步解釋,歐美國家與產油國的爭議源於減塑政策對產油國經濟的額外衝擊。塑膠產品設計標準及管理要求,對產油國在氣候變遷與減碳壓力下已是額外挑戰。這樣的拉鋸戰顯示了未來全球塑膠公約達成共識的難度,但也為台灣減塑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參考。(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