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質塑膠的未竟之路
檢視當年,台灣的限塑政策推行,生物可分解塑膠嶄露頭角成為新興產業。目前生質塑膠中,大約有將近6成為可分解塑膠,主要用在取代一次用、拋棄式的塑膠製品。
塑膠及石油原料、難以分解及對環境帶來的隱憂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國際社會預計將制定國際公約,以結束全球塑膠污染問題。
在此趨勢下,各國紛紛研發或改良替代塑膠的材料,其中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成為熱門話題。然而,這兩者並非互斥的概念,生物基塑膠可能不具備生物分解能力,而生物可分解塑膠則可由石油等原料製成。
對於生物可分解塑膠來說,需要特定的環境和時間來進行有效分解,而且回收制度及土地利用等因素也是其可行性的主要考量。目前全球對於生物塑膠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餐具和包裝材料等方面,未來若回收機制和永續設計觀念普及,生物塑膠仍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台灣的生質塑膠產業在限塑政策啟動後迅速崛起,尤其是生物可分解塑膠成為一個新興產業。許多業者取得政府標案並拓展海外市場,企圖讓台灣成為垂直整合大中華區市場生質塑膠產業的龍頭。然而由於一系列的爭議和挑戰,這個產業的未來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未解之路。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定義。生物基塑膠是指以生物質作為原料生產的塑膠,例如糖、澱粉或植物材質等,而不是以石油為原料。
生物可分解塑膠則是指在特定環境下,塑膠可以被生物自然分解,但分解所需的條件和時間不一致。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能並不明確,容易產生混淆。
儘管生物可分解塑膠在理論上是可以分解的,但實際上需要特定的環境條件和時間。在許多情況下,生物可分解塑膠仍需要進行工業堆肥的生物分解處理才能有效分解。
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回收系統和堆肥設備,以確保產品能夠被徹底分解。
目前台灣的生質塑膠回收系統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根據統計,台灣的聚乳酸回收率只有5.2%,且環保署多次研討會都未能達成共識。此外,由於缺乏相關規範,無法確保業者是否將聚乳酸塑膠徹底分解,也不允許將聚乳酸分解堆肥作為肥料銷售。這使得回收聚乳酸塑膠變得更加困難。
除了回收問題外,生質塑膠產業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爭議和挑戰。
一方面,生質塑膠的生產需要大量的糧食作物作為原料,這可能會增加全球糧食價格並加劇社會不平等;另一方面,生質塑膠的生產也可能導致森林砍伐、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水資源消耗等環境問題。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和爭議,國際間對於生質塑膠的未來仍然持有很高的期望。許多大型企業已經響應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號召,開始在產品線上使用生物基塑膠取代傳統塑膠。此外,一些台灣業者正在改良生質塑膠,符合國際標準並獲得大廠的選購。
環境部公布8類場所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卻有環保疑慮?
(引文來源:完整新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