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議題成為顯學,許多企業措手不及。眾多企業即使在永續與社會責任上有所努力,仍未能完全掌握ESG議題。ESG遠見共好圈就像是永續航道上的羅盤和航海圖,引領企業和大學一同追尋永續未來。運用國際專家和知名學者提供的指引和知識資源,ESG遠見共好圈幫助企業制定正確的策略和行動,實踐永續任務。ESG議題已成為投資評估的重要項目,投入永續行動對企業獲利有正向影響且營運成本逐年遞減。ESG遠見共好圈提供讀書會和企業參訪等學習機會,讓企業向轉型先鋒學習,共同實現永續轉型的目標。
統一企業為推動永續蛋品消費新觀念,攜手綠璽牧場,共同推出以平面飼養為主的「綠璽牧場永續動福平飼蛋」,實踐動物福利的同時,更是做到ESG永續的目標。
看見ESG成為趨勢,台灣電視台創辦ESG永續發展部,整合媒體資源,透過新聞及節目,探討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議題,培養民眾永續識讀力。
台灣文化產業,充滿了豐富的創意與活力,一直以來一直以來擔任著文化推廣的使者,同時也為企業在永續發展方面提供了新的合作機會。在文化部的指導下,文化內容策進院與優樂地永續攜手推動文化業者培力課程與企業共創工作坊。
全球已達成對永續發展的共識,大多數國家宣示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然而,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是重要的。台新金控也積極響應政府政策,進行植樹造林活動,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參與到這場永續發展的行列中,並帶來善的循環。全球對朝向永續發展已取得共識,多數國家宣示2050年要達成碳中和。
台新金控永續長李鎮宇表示,地方創生應該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並提升國際辨識度。李鎮宇指出地方創生的挑戰在於資金短缺與資本市場連結不足,台新金控希望以金融力量幫助地方永續發展。另外,陳美伶強調ESG和影響力投資的重要性,並呼籲地方創生團隊要著眼於財務規劃和品牌市場。
檢視當年,台灣的限塑政策推行,生物可分解塑膠嶄露頭角成為新興產業。業者股價飆升,贏得多項政府標案,並積極進軍國際市場,希望成為大中華地區生質塑膠產業鏈的龍頭。然而,從新進產業到被禁止,台灣的生質塑膠仍面臨許多挑戰。目前,塑膠的石油基原料、難以分解及對環境帶來的隱憂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未來,國際社會預計將制定國際公約,以結束全球塑膠污染問題。在此趨勢下,各國紛紛研發或改良替代塑膠的材料,其中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成為熱門話題。然而,這兩者並非互斥的概念,生物基塑膠可能不具備生物分解能力,而生物可分解塑膠則可由石油等原料製成。對於生物可分解塑膠來說,需要特定的環境和時間來進行有效分解,而且回收制度及土地利用等因素也是其可行性的主要考量。目前,全球對於生物塑膠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餐具和包裝材料等方面,未來若回收機制和永續設計觀念普及,生物塑膠仍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歐都納是一個崇尚環保的本土戶外休閒品牌,起初使用發泡塑膠材料製造產品,包括瑜珈墊、浮板、玩具積木等等。然而,歐都納意識到塑膠廢料的減碳潛力,開始與供應商合作研發減碳技術。他們推出了供應鏈減碳計畫,預計在兩年內減碳1066噸,同時也幫助十家供應商改善製程能效,預計共減碳1416噸。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持股超過25%的西方石油,正在美國德州興建一座名為Stratos的碳捕捉設施。這項投資得到了拜登政府的支持,西方石油計劃在全美建造100個類似的設施。這是西方石油的再次投資碳捕捉技術,新設施將採用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的技術,具有更低的興建難度。
霍克斯特拉接替蒂摩曼斯成為新任氣候執委,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俄烏戰爭對歐洲能源的影響、民眾對綠色新政的疑慮以及美中綠色科技競爭的加劇。作為一名ESG議題專家,他需要運用外交手腕解決各國之間的分歧,並在推動歐洲減碳排政策的同時尋求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