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 月 2025

歐洲環保署(EEA)最新報告指出,海運業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占歐盟整體二氧化碳排放的3%至4%,並強調該比例「亟需降低」。(圖片來源:路透社)

歐盟示警:海運業碳排激增 需加速脫碳轉型

歐洲環保署(EEA)最新報告指出,海運業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占歐盟整體二氧化碳排放的3%至4%,並強調該比例「亟需降低」。2022年,海運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1億3750萬噸,與疫情前水準相當,較2021年增長8.5%。此外,海運活動帶來的水汙染、水下噪音及海洋垃圾問題,對人類與環境均構成嚴重威脅。

閱讀更多 »
日本官方指出,2024年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較2023年上升,增幅突破觀測以來的最大紀錄。(圖片來源:pixabay)

全球碳濃度創新高 日本監測顯示增幅破紀錄

日本環境省、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6日聯合發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₂)年平均濃度達到421.3ppm,較2023年上升3.5ppm,創下2010年開始觀測以來的最大增幅。這一變化凸顯了全球碳排放持續攀升的趨勢,對氣候變遷問題帶來更大挑戰。

閱讀更多 »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歐洲正積極擴建資料中心以支援運算需求。(中央社檔案照片)

歐洲AI發展隱憂:資料中心擴張恐加劇能源與碳排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歐洲正積極擴建資料中心以支援運算需求。然而,非營利組織「超越化石燃料」(Beyond Fossil Fuels)最新研究指出,這一擴張可能導致2030年前歐洲電力需求大增160%,達到287太瓦時(TWh),超過西班牙2022年的總用電量。這一趨勢可能進一步加劇供電緊張,對區域能源安全帶來挑戰。

閱讀更多 »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氣溫目前已較工業化前上升約攝氏1.3度,創下12.5萬年來的最高水平。(圖片來源:美聯社)

全球暖化進入新階段?2024年或成關鍵指標

2024年被科學家認為是首次全年平均氣溫超過攝氏1.5度的年份,儘管單一年份超標並不意味著違反《巴黎協定》,但這可能是全球氣候進入新時代的警訊。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氣溫目前已較工業化前上升約攝氏1.3度,創下12.5萬年來的最高水平。這一變化促使科學界加緊評估長期升溫趨勢,以確保氣候政策能有效應對極端天氣的衝擊。

閱讀更多 »
最新產業研究指出,儘管各國針對綠能產品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對中國輸出的太陽能零組件、電動車等加徵關稅,全球清潔能源技術成本仍有望在 2024 年持續下降。(圖片來源:pixabay)

關稅壁壘影響有限 全球潔淨能源技術成本持續下降

最新產業研究指出,儘管各國針對綠能產品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對中國輸出的太陽能零組件、電動車等加徵關稅,全球清潔能源技術成本仍有望在 2024 年持續下降。根據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報告,中國因產能過剩,帶動風力、太陽能及電池儲能等技術成本降低,部分國家雖設關稅壁壘以保護本土產業,但難以全面阻擋市場降價趨勢。

閱讀更多 »
瑞士選民日前在公投中否決「環境責任倡議」(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未能通過更嚴格的排放限制,顯示經濟發展考量仍占主導地位。(圖片來源:Pixabay)

瑞士公投否決嚴格減碳措施 經濟考量成關鍵

瑞士選民日前在公投中否決「環境責任倡議」(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未能通過更嚴格的排放限制,顯示經濟發展考量仍占主導地位。根據瑞士公廣新聞網 SWI 報導,該倡議由瑞士綠黨內青壯派推動,僅獲約 30% 支持,顯示多數公民對此措施存有疑慮。

閱讀更多 »
環境部去年向國發基金申請 新台幣100億元,推動「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實施方案」,以支持新興減碳技術發展。(圖片來源:中央社檔案照片)

環境部推百億基金 助攻新興減碳技術

環境部去年向國發基金申請 新台幣100億元,推動「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實施方案」,以支持新興減碳技術發展。該計畫於2023年11月29日獲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核准,並在2024年2月發布實施細則,確立投資方向。環境部設定6大投資領域,優先資助具創新減碳技術的非上市櫃公司,協助其突破資金瓶頸,加速技術落地應用。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