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16%由蛋白質構成,長期不足將分解肌肉

林宥安指出,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器官、皮膚與酵素等的基礎成分,占體重約16%。攝取足夠蛋白質能幫助修復肌肉組織、維持免疫功能、荷爾蒙分泌與營養運輸等,若攝取不足,身體會開始分解肌肉來補足所需,對年長者而言更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導致衰弱與失能風險提升。

蛋白質需求依族群而異,長輩應達每日1.2g/kg

根據建議,一般成人每日應攝取每公斤體重0.8克的蛋白質;運動族群則需提升至1.2至2克;而銀髮族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0~1.2克。例如一位體重60公斤的長者,每日應攝取至少60至72克的蛋白質,才能有效維持肌肉量、延緩退化。

「很多長輩雖然三餐都有吃,卻常因份量不足或選錯食材,導致營養密度不夠。」林宥安說。

吃對比吃多重要,動植物性蛋白需適度搭配

攝取來源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兩大類。動物性蛋白如雞蛋、魚、肉類、乳製品等,胺基酸組成完整、生物價值高,適合肌肉修復。植物性蛋白則來自豆腐、黃豆、毛豆、堅果等,含有豐富纖維與植化素,但部分胺基酸須透過穀豆搭配以達成平衡。

營養師建議,攝取來源應多樣化並重視搭配,例如豆腐搭配糙米飯、毛豆搭配藜麥沙拉,才能確保攝取完整蛋白質。

餐點時間也有學問,把握黃金吸收期最有效

「不只吃什麼,更要注意什麼時候吃。」林宥安提醒,蛋白質的攝取時機會影響吸收效率:

  • 早餐:補充夜間空腹後的營養,有助喚醒代謝

  • 運動後30分鐘內:是肌肉修復的黃金時段

  • 三餐均衡分配:維持血中胺基酸穩定,有助肌肉合成

此外,搭配適量碳水化合物如地瓜、糙米飯,也能促進蛋白質吸收;避免一次攝取過量,反而會降低吸收率並增加腎臟負擔。

攝取過少或過量皆有害,掌握「剛剛好」才健康

攝取不足時,常見症狀包括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濟;反之,若長期攝取過多蛋白質,可能導致熱量過剩、腎臟負擔加重,甚至影響鈣質代謝,對慢性病患者尤其不利。

營養師也指出,若日常飲食難以補足蛋白質,亦可適度使用補充品作為輔助,包括:

  • 大豆分離蛋白(適合素食者)

  • 乳清蛋白(吸收快,運動後適用)

  • 綜合型蛋白(多來源配方)

適合使用補充品的人包括健身族、飲食不均的上班族、食慾不佳的長輩,但強調「天然食物始終是第一選擇」。

林宥安呼籲:銀髮族補對蛋白質,才能活得久也活得好

總結來說,正確攝取蛋白質不僅能維持體力、穩定體重,更是延緩老化、預防失能的重要基礎。林宥安呼籲家屬應協助長輩檢視日常飲食內容,適時補強蛋白質來源,並搭配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才能真正落實「吃得飽,也吃得對」。

 

參考連結:三餐都有吃,還是營養不夠?照顧長輩必學的蛋白質攝取關鍵

  • protein intake
    protein intake
    蛋白質攝取
    ca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