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I 綠然攜手永續研究學者發布永續商模歷程白皮書

DOMI 綠然攜手瑞典永續研究學者葛明伊(Miriam Garvi)整合理論與雙方十多年於全球推動永續的實務經驗,共同編撰全台首本《永續商模歷程白皮書》。文中指出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現階段最大驅動力來自「合規」,雖有降低交易成本的益處,但很多時候永續工作者及利害關係人並無法看得到清晰的「企業立命」(Purpose)和永續發展方向,也限制了有意義的參與。

滑雪場業者面臨氣候變遷挑戰的轉型之路

近年來,氣候變遷對滑雪場的積雪供應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滑雪場業者必須思考如何因應這種情況。一些滑雪場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減碳節能措施,包括使用再生能源、建造綠色建築和設施,以及參與生態保護和教育活動。人造雪的製造仍然存在環境壓力,需要持續監測碳排放與用水量

解析台灣生質塑膠產業?永續轉型下塑膠產業鏈的挑戰和未解之路

生質塑膠

檢視當年,台灣的限塑政策推行,生物可分解塑膠嶄露頭角成為新興產業。業者股價飆升,贏得多項政府標案,並積極進軍國際市場,希望成為大中華地區生質塑膠產業鏈的龍頭。然而,從新進產業到被禁止,台灣的生質塑膠仍面臨許多挑戰。目前,塑膠的石油基原料、難以分解及對環境帶來的隱憂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未來,國際社會預計將制定國際公約,以結束全球塑膠污染問題。在此趨勢下,各國紛紛研發或改良替代塑膠的材料,其中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成為熱門話題。然而,這兩者並非互斥的概念,生物基塑膠可能不具備生物分解能力,而生物可分解塑膠則可由石油等原料製成。對於生物可分解塑膠來說,需要特定的環境和時間來進行有效分解,而且回收制度及土地利用等因素也是其可行性的主要考量。目前,全球對於生物塑膠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餐具和包裝材料等方面,未來若回收機制和永續設計觀念普及,生物塑膠仍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碳關稅時代下的產業應對策略:關注CCA和CBAM制度,進行永續轉型。

美國碳關稅

隨著2021年10月份試行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推出,台灣各產業都面臨壓力。然而,更迫切的挑戰是2024年可能實施的美國版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CA)。對台灣的產業而言,鋼鐵業是可能首波受到影響的行業之一。業者應關注碳足跡盤查、了解外界標準,並積極進行減碳行動以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