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部助民生化學產業低碳轉型 減碳效益估達33萬噸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近期公告「民生化工產業低碳轉型推動計畫」,受理申請至3月3日止,總經費約新台幣5.1億元,為期兩年,主要針對石化(含塑橡膠等次產業)、紡織、造紙(含印刷)、水泥(含建材)等產業。業者可單獨或聯合申請,若為聯合提案,須由一家企業擔任主導單位提出申請。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近期公告「民生化工產業低碳轉型推動計畫」,受理申請至3月3日止,總經費約新台幣5.1億元,為期兩年,主要針對石化(含塑橡膠等次產業)、紡織、造紙(含印刷)、水泥(含建材)等產業。業者可單獨或聯合申請,若為聯合提案,須由一家企業擔任主導單位提出申請。
台灣碳費制度已於今年啟動,並將於2026年正式收費。台達電早在2014年便率先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並於近日發表《台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首度公開企業內部碳定價的推動經驗,期望藉此分享經驗,幫助台灣企業更早適應碳有價時代。
IKEA母公司英格卡集團(Ingka Group)計劃目標到30財年(FY30)將其整個價值鏈的絕對溫室氣體(GHG)排放量減少至少50%(從16財年(FY16)基線),到50財年(FY50)實現淨零排放。
日本政府18日修訂《能源基本計畫》,確立再生能源為未來主要電力來源,並強調將最大限度利用核能與再生能源,以實現穩定供電與減碳目標。根據新計畫,2040年度各類能源發電占比為:再生能源40%至50%、火力發電30%至40%、核能20%。這是日本首次在國家層級明確將再生能源列為主要電力來源。
最新研究顯示,《巴黎氣候協定》退而求其次的目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已變得「不可能」達成。著名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及其團隊發表於《環境:永續發展的科學與政策》(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期刊的研究指出,地球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敏感度比過去預測更高,全球氣溫上升的速度遠超預期。
歐洲環保署(EEA)最新報告指出,海運業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占歐盟整體二氧化碳排放的3%至4%,並強調該比例「亟需降低」。2022年,海運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1億3750萬噸,與疫情前水準相當,較2021年增長8.5%。此外,海運活動帶來的水汙染、水下噪音及海洋垃圾問題,對人類與環境均構成嚴重威脅。
日本環境省、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6日聯合發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₂)年平均濃度達到421.3ppm,較2023年上升3.5ppm,創下2010年開始觀測以來的最大增幅。這一變化凸顯了全球碳排放持續攀升的趨勢,對氣候變遷問題帶來更大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歐洲正積極擴建資料中心以支援運算需求。然而,非營利組織「超越化石燃料」(Beyond Fossil Fuels)最新研究指出,這一擴張可能導致2030年前歐洲電力需求大增160%,達到287太瓦時(TWh),超過西班牙2022年的總用電量。這一趨勢可能進一步加劇供電緊張,對區域能源安全帶來挑戰。
2024年被科學家認為是首次全年平均氣溫超過攝氏1.5度的年份,儘管單一年份超標並不意味著違反《巴黎協定》,但這可能是全球氣候進入新時代的警訊。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氣溫目前已較工業化前上升約攝氏1.3度,創下12.5萬年來的最高水平。這一變化促使科學界加緊評估長期升溫趨勢,以確保氣候政策能有效應對極端天氣的衝擊。
ESG Daily(ESG 新聞網),是專注於全球 ESG 議題的新聞媒體。在網站免費註冊會員,即可即時免費刊登 ESG 新聞稿,網站自動翻譯成英文,讓全球讀者了解您的報導。我們同時提供付費刊登至主流媒體的服務,歡迎加Line洽詢!讓您的新聞稿傳達至世界。